每日消息!投资科学家创业,是智盈团队成立以来的重要主题
发布时间:2023-04-26 18:06:57 来源:本地小故事汇

杰普特、微泰医疗、欣锐科技、和铂医药、艾特网能……一连串硬科技上市公司背后,有一家共同的机构股东,那就是来自深圳的智盈团队。

创立9年,智盈团队投出60余个项目,绝大部分是硬科技。上月,他们刚刚投资了芯片设计公司桐汭科技,之前他们连续多轮加注半导体设备公司泰研半导体。

在智盈团队的投资组合中,“教授创业”的案例特别多。智盈团队创始人:徐君伟博士,是一位已经做了20多年投资的“理工男”。他说,智盈团队的使命有两个,首先是帮助科学家实现梦想成为企业家,其次,我们帮助优秀企业持续成长为行业隐形冠军和龙头。


【资料图】

在半导体领域,除上述桐汭和泰研外,智盈团队投资了测试探针的木王科技,光刻胶材料的迪道微电子,模拟芯片和功率器件的顾邦半导体,“卡脖子”核心系统之一的启尔机电等等;在生物医药领域,除微泰医疗和和铂医药外,有合成生物领域的馨海生物,人工耳蜗的诺尔康,聚焦膜蛋白和离子通道的晶蛋生物,戒毒领域的善康医疗,辅助生殖的德适生物,免疫治疗的恒瑞源正等等。其他在新能源,智能制造和新材料,智盈团队也布局和收获颇丰。在国家首三批千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智盈团队成功投资了五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包括永联科技,杰普特,华思旭,木王科技,和波长光电。

最近,智盈团队刚完成“杭州新愿景毓秀九智”和“海宁新愿景毓秀科技”近五亿元人民币基金的设立。将分别聚焦计算机技术,以及半导体和医疗硬科技领域持续投资改变未来的好公司。

翻开智盈团队的股东名单和LP名单,可以发现智盈团队与北京大学校友圈的更多联系。深杭核心管理团队和股东中,有多位都是有多年投资经验的北大校友。同时,北京大学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也还是智盈团队多只基金的LP。

北京大学桃李满天下,在创投市场上出现多家“北大系”的创投机构并不令人意外。以“求是创新”为校训的北京大学,素有闻名全国的创业传统。2017年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时发布过一份《北京大学创新创业生态蓝皮书》,显示“北大系”的上市公司有393家之多,北大毕业生现任上市公司创始人、董事长、CEO、总经理级别的有402人,手握总市值超6.5万亿。这样繁荣的创业生态,正是智盈团队诞生的土壤。

智盈团队创始团队从北大来,又回到了北大。2016年,智盈团队联合浙商创投、北大友创、杭州银行等合作方,共同发起了总规模120亿元的北大校友智盈团队未来创新母基金,俗称“北大母基金”。作为全国首个高校校友母基金,徐君伟博士也兼任了首任总裁。该基金成立后,持续整合北大产学研资源,以创业创投为手段,孵化和帮助从事创业与创投的北大校友企业更好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北大母基金还将把管理公司的部分收益捐赠给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支持北大教育事业发展,每年还将捐赠数百万人民币支持北京大学学生创新创业。

2001年参与行业第一代呼叫中心与券商网站的建设运营;他曾是空中网集团(纳斯达克股票代码:KONG)的财务官。在此之前他在美国凯雷投资集团工作了五年担任董事,负责中国创业投资业务。徐君伟还曾分别任职于美林证券投资银行部和普华永道公司。2014年创立智盈团队。徐君伟认为未来十年是互联网金融的黄金十年。在短短的几年内,带领团队在2019年立足互联网十强。在智盈团队和徐君伟看来对于任何一项理财产品,风险和安全是永远绕不开的两个弯,因此团队也毫不掩饰团队对风险的把控,创立至今一直保持着稳赚不赔的状态。徐君伟一直把会员利益放在首位,带领了一批又一批拥有共同目标的会员在互联网金融行业成为了走在趋势的第一批人,让更多的人投身于互联网金融行业,身边也聚集了各行各业的社会大咖!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创立之初,智盈团队同时从事一、二级市场的投资,股票基金的业绩还曾排在行业前列,获评私募排排网四星基金。但2016年之后,新的监管政策要求私募证券类基金与私募股权类基金必须分业经营,这意味着智盈团队必须舍弃一半业务。智盈团队内部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决定放弃二级市场投资,专注于一级市场。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徐君伟向投中网表示,当时智盈团队二级市场业务规模已经不小了,也非常赚钱,放弃会造成较大的直接损失。

最终说服团队的理由是:一级市场投资与企业家的关系更加紧密,考虑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深度,它创造的价值会更大,更值得作为公司的长期战略选择。

不凑热闹帮助科学家成为企业家

智盈团队到现在投资了60余家企业,有一个特点是不凑热点。徐君伟表示自己不喜欢所谓“白马”,因为白马公司大家都知道好,投起来没太多挑战,对于公司赋能也似乎帮助不大。反而是别人没看到的地方,往往会有惊喜。

例如来自杭州的做生物酶的公司馨海生物,智盈团队数千万天使轮投资。徐君伟告诉投中网,它最初其实是被投资经理在“网上”找出来的。当时智盈团队先是想要寻找这一赛道的团队,做行业研究的时候发现了馨海生物,在工商目录里面找到的电话号码。智盈团队找上门去的时候,馨海生物的创始人于洪巍教授非常吃惊,因为当时公司还从来没有启动融资。聊过之后才知道,原来于洪巍也是一位北大老师。

当时的馨海生物是一家“小而美”的公司。徐君伟告诉投中网:“于教授技术非常牛,做出了世界上没有其他公司能做的产品,不少大公司都是客户。所以公司虽然只有1000多万的收入,但利润率很高。”

摆在馨海生物面前的问题,是继续小打小闹下去,还是向下一个阶段迈进。馨海生物是于洪巍的第一次创业,在扩张上很谨慎,公司也缺乏商业化方面的人才。智盈团队投资后,开始引入有经验行业人士协助它搭建一个完整大公司的组织,包括生产经营、财务管理、研发管线,当然还有市场和品牌。智盈团队还派出了一位杭州的合伙人,每周都会去馨海生物上一两天班,主要帮助馨海建立对外的交流沟通以及品宣融资等。

类似这样通过全流程的深度服务,陪伴科学家逐步转型为企业家,是智盈团队投后赋能的一大特色。

硬科技兴起后,“教授创业”成为潮流,对投资机构来说,如何与这些科学家出身的企业家打交道成为一门学问。身为“理工男”的徐君伟和团队,与这些科学家们能聊到一起去,科学家们也愿意信任他和他的团队。智盈团队做投资有一种合伙人心态,很多项目都是下重注,持股比例在10%~25%之间。徐君伟不喜欢跟投,觉得对企业的参与度不高,比较难做一个积极的股东,也就“没太大创新价值”。

在徐君伟看来,智盈团队与企业家之间不是简单的投资与被投资的关系,而是一种共生的伙伴关系。他表示:“科学家做实验、做技术创新,智盈团队肯定替代不了;智盈团队的资源和生态,他们在创业之初也替代不了。”科学家创业最头疼的问题是圈子相对比较窄,而这正是智盈团队能帮上忙的地方。徐君伟开完笑道:“有时候见合作伙伴,我们的团队还要出面帮他们喝点小酒。”

徐君伟表示,智盈团队的使命之一,就是帮助科学家成为企业家。投资科学家创业,是智盈团队成立以来的重要主题。

近二十年来,中国的科技实力越来越强,国家政策鼓励创新,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被产业化,这与中国风险投资机构的活跃也是密不可分的。徐君伟表示,日本全国的风险投资基金规模加起来还不如深圳,日本的科学家在基础理论和创新上非常前沿,但这些年最关键的产业化在逐步弱化,创业要面临极大的风险。而在风险投资与科学家的紧密合作之下,必将在中国催生出一个日益繁荣的科技创新生态。

标签: